设为首页  |  加入收藏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创新创业快讯>>正文
站内搜索:

 

上海海洋大学践行“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”的核心教育理念,注重创新服务体系,全面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,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。近日,在教育部第二轮“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”评选中,学校荣获“2014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”称号。

 

一、就业工作两个“下移”

一是推动工作对象由高年级下移至入学新生。由过去针对高年级学生考研、出国、就业单一服务调整为贯穿大学生涯的全程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。以“诊断式”学生职业测评为基础,以全程化的生涯发展和创业教育为重点,以能力素质拓展为辅助,以个性化咨询为补充的生涯教育服务体系已实现全覆盖。二是推动就业工作重心下移至院系和社区。充分发挥院系在就业工作中的基础性和主体性作用,将“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室”规划到学院;使就业服务工作深入到易班社区,做到就业信息、队伍、指导进易班社区。

二、完善三项就业工作机制

一是完善领导机制。严格落实“一把手工程”,重点加强就业与人才培养相结合,实施专业招生、培养方案、培养模式一体化综合改革,通过大类招生,分流培养,按需培养教改试点,推进人才培养规格与途径多样化;开展PBLProject Base Learning)学习课程实践,构建专业教育、实践教育、创新教育、职业生涯教育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;创设拔尖人才培养特区,建立元鼎学院;就业与业绩考核相结合,把就业工作纳入学院年度目标考核,结果与学院班子年终奖励、评优挂钩;就业与科研合作相结合,先后与中国水科院、江苏中洋集团等200余家单位签订协议,共建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基地;就业与专业调整相结合,参照就业状况及时调整专业招生,2011年以来,学校停招了1个专业,减招了2个专业。新增国家和社会急需的新型紧缺专业,如首届海洋测绘专业中90%毕业生到上海海事测绘、上海海图中心等测绘行业内就业;就业与心理教育相结合,发挥《心理健康教育》必修课、“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区域示范中心”和“上海高校心理协会理事长单位”资源优势,为学生职业发展、选择、适应等提供辅导。二是完善保障机制。充实校级就业工作队伍,每个学院至少有2人专职从事就业工作;逐年增加就业经费,配齐就业服务场地等硬件设施,建有标准化个体咨询室、团体辅导室、洽谈室、远程面试室等;建立党委常委会、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就业工作制度,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例会、就业进展通报会等。三是完善工作机制。目前,学校基本形成了“党政领导统筹全局、学校规划顶层设计、就业中心具体牵头、相关部门全力参与、院系班级层层落实、社会各方协同支持”的就业工作机制。

三、构建三个工作服务平台

一是构建网络化就业创业信息平台。结合学校特色,改版就业信息网,开发使用基于智能手机和易班 “SHOU就业速递系统”,每天搜集和推送需求信息50余条。引进、使用北森职业测评系统、职前教育网络学堂、大学生创业模拟教学系统和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网等系统,全面提升服务信息化水平。二是构建立体化就业创业指导平台。课程指导全程化。针对低年级学生安排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》必修课;针对高年级学生安排《求职管理》、《职业素质拓展》;针对毕业班同学安排《职场礼仪》、《面试技巧》、《简历制作》等课程;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同学安排了《创业基础》。师资队伍专业化。采取政策激励,鼓励担任就业创业课程教师参加国内外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锻炼。加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、上海中级职业咨询师、人才测评师、创业指导师队伍建设。借助GCDF(全球职业规划师)认证培训、UCT(高校生涯导师)培训、BCC(全球生涯教练)认证培训60余人。聘任多位知名生涯教育专家、企业高管及优秀校友担任大学生职业或创业导师。实践体验常态化。创设多项“企业出资赞助、学校老师参与指导、广大学生自行唱戏”品牌活动,每年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、模拟面试大赛、简历设计大赛、创业计划大赛、创业者沙龙、大学生创业BOSS谈、蓝海逐梦——大学生创业夏令营等活动。辅导手段多样化。课外活动指导:由就业中心老师出任学生社团指导老师,指导同学开展活动;专业工具指导:依托北森职业测评系统,指导同学职业测评;个性咨询指导:每周开设“职业咨询师”门诊,提供个性化服务;易班平台咨询:依托网络平台分享职场心得。三是系统化就业创业服务平台。注重就业市场建设。坚持“对接行业、立足上海、辐射长三角、服务全国”的市场定位,加强校企、校政、校校、校区合作,每年投入20余万元用于市场开拓与建设。组建“前程工作室”,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市场建设。定期召开大型校园招聘会、企业专场宣讲会,承办全国海洋类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;通过实地走访企业近百家,每年新增就业基地50余家。定期举办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会,并积极挖掘、发挥校友资源,收集和发布有效就业信息。开展就业政策宣传。突出特殊群体扶助,对家庭经济困难且就业困难、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,建立责任到人的跟踪服务档案,每年设立专项经费,切实落实“一位帮扶老师、一次个体咨询、一次优先推荐、一次技能培训、一项就业补贴”等帮扶举措。提供常态就业服务,立足远郊办学和学生现实需求,学校在交通、住宿、咨询、签约等方面给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人性化服务,校就业指导中心实施“一周六天工作制”;设立“求职红包”,在毕业生异地就业、市区求职交通和住宿等方面给予补贴。

上一条:马云:职业发展五点建议 下一条: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

友情链接
技术支持:山东潍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鲁ICP备17023358号-1